close

html模版國際供應鏈分工視角下香港發展的未來選擇
國際供應鏈分工視角下香港發展的未來選擇|界面新聞 · JMedia

隻服務於獨立思考的人群

正午尤物摩爾首頁天下中國宏觀娛樂體育時尚文化旅行生活遊戲軍事視頻歪樓數據APP◇ iPhone Android

關註 ◇RSS微博微信

互動 ◇吐槽報料投稿召集令好問 登錄 消息 我的面點我的關註我的文章投稿報料帳號設置退出商業科技汽車地產證券金融消費工業交通投資營銷職場管理創業出國樓市交通香港國際供應鏈分工視角下香港發展的未來選擇次貸危機後,特別是內地實施“十三五”規劃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內地與世界經貿關系或將重構,香港這一高度開放的城市經濟體又面臨新的發展選擇。

現代物流報 · 2017/07/05 15:42評論(0) 收藏(0) 字體:宋

物流

曾經作為中國大陸與全球貿易對接的最大港口與物流樞紐的香港,在全球供應鏈分工上,將何去何從?第一物流網微信獲的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編委會授權,節選香港馮氏集團董事總經理張傢敏等撰寫的《國際供應鏈分工視角下香港發展的未來選擇》以饗讀者。

香港曾是伶仃洋中自然條件並不占優的港灣,鴉片戰爭後成為英國殖民地。由於缺乏地域縱深和自然資源,開埠以後,香港一直采用自由開放策略,在適應外部環境的過程中謀求發展。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對香港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特別是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後,開啟瞭香港發展新的征程。

20世紀末以來,隨著基於生產流程分解的國際供應鏈分工網絡在東南亞快速興起,香港進入新一輪的深刻轉型,成為內地躋身東南亞加工制造中心的助推器。

次貸危機後,特別是內地實施 十三五 規劃和推進 一帶一路 建設,內地與世界經貿關系或將重構,香港這一高度開放的城市經濟體又面臨新的發展選擇。

一、香港在國傢全球供應鏈戰略中扮好五個角色

1、香港在粵港澳大彎區建設中具有特殊作用。

在助推內地參與東南亞產品內分工的過程中,香港形成以貿易等流通性服務和金融等生產性服務為主導的經濟結構,並呈現相應的收入分化與空間結構,香港為國際貿易中心向國際金融中心演進的單中心通道型世界城市。

第一從流通性服務業發展來看,隨著政府完善自由港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加強中小企業支援和幫扶紓困,特別是中國入世,CEPA推行促使香港深刻融入區域分工體系,香港進出口貿易、運輸、物流等流通性服務加速集聚,並且,進出口貿易成為跨國機構進駐和運作的主要領域。

在流通性服務業中,進出口貿易為最大部門,2015年機構數占比為53.5%,就業人數占比48.8%,增加價值比重達62.1%,年均增長4.1%。從流通性服務業總體來看,機構數和就業人數增幅較小,增加值增速為4.2%。

第二從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來看,由於特區政府推進金融中心建設,以及與內地日益密切的貨幣金融往來,生產性服務加速在港集聚。

首先,外資構成認可機構主要組成部分,2016年香港擁有持牌銀行156傢,其中境外註冊銀行134傢,占比85.9%;

其次,認可機構由回歸前通過銀行同業市場從境外募集外幣資金為主用於客戶外幣貸款,轉變為吸收客戶本外幣存款,通過銀行同業市場向境外提供外幣貸款,規模龐大的外幣存貸流量和境外流量使香港成為重要的國際資金融通平臺。

最後,香港證券與期貨市場成為國際資金投資中資企業的重要平臺。總之,在香港貨幣市場和台中註冊商標流程資本市場這兩個主要的金融市場中,香港已成為國際機構、投資者、資金匯聚與交流的開放性國際融通平臺,內地因素成為香港吸聚國際金融資源的重要驅動力,也日益成為國際資金主要投資對象與目標。

從生產性服務構成來看,專業及商用服務業為機構數和就業人數占比最高的行業,2015年占生產性服務業機構總數的46.9%,吸納就業比重為44.4%;從增加價值占比來看,金融及保險業成為最大產出貢獻部門,增加價值占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由2000年的52.7%升至2015年的55.5%。從生產性服務業總體來看,機構數和就業人數年均增幅分別為3.2%和2.5%,增加值增速為5.9%。

第三第從消費性服務來看,由於經濟增長、人口集聚、政府加大社會服務供給等因素影響,香港個人與社會服務業發展較快。

2000-2015年,香港個人和社會服務業機構數與就業人數增長均快於行業總體水平,機構數年均增加4.8%,就業人數年均增長3.7%;從增加值漲幅來看,公共行政及個人與社會服務業年均增幅為3.5%。由於旅遊業繁榮及收入水平的上升,與跨國消費有關的住宿與膳食業從2000-2015年機構數和就業人數的年均增幅來看,分別為3%和1.7%,但從增加值增速來看,則為5%。

第四以貿易為首的流通性服務業和以金融為首的生產性服務業驅動香港宏觀經濟運轉。從香港整體經濟來看,流通性服務業是第一大部門,增加價值占到GDP比重從2000-2015年一直維持在30%左右;從就業比重來看,雖從2000年的40%降至2015年的35.3%,但仍為最大就業部門。

此外,生產性服務業是第二大行業,2000-2015年,增加價值比重由25.3%升至32%,就業比重由24.6%逐年攀升至29.2%,增速均超過流通性服務業。總體而言,流通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從增加價值而言在整體經濟的地位漸趨上升,從就業比重而言在整體經濟中占絕對主體地位。在細分行業中,進出口貿易和金融業分別為占據主導地位的行業,兩者合計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1.1%升至2015年的35.6%,就業比重則因進出口貿易吸納就業能力下降而出現4個百分點的萎縮。

從服務業整體來看,香港已成為服務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經濟體,主要服務業增加價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76.5%升至2015年的82%;就業比重則由86.8%升至92.5%;同期制造業不僅在增加價值、而且在吸納就業方面均呈現顯著下降趨勢。

第五流通性服務成為占主導地位的服務出口、消費性服務和生產性服務增長較快。兩大主導性產業的集聚促使其同樣成為服務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由商貿及與貿易有關服務和運輸服務構成的流通性服務占比最大,2000年,流通性服務出口額為1970億港元,2015年達5157億港元,占服務總出口的比重由62.2%降至49%,仍居絕對主導地位。隨著旅遊市場開發,香港以旅遊為代表的消費性服務增長最快,2000-2015年均增長達12.8%。

由金融、保險構成的生產性服務2000年出口額為390億港元,2015年增至1572億港元,年均增幅9.7%,占服務總出口的比重由12.3%升至14.9%;其中,金融服務出口相對來說是增長僅次於旅遊的第二大服務行業,年均增幅為10.2%。

總體而言,就在以貿易為首的流通性服務業和以金融為首的生產性服務業共同驅動城市運行與增長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強勁增長,占據經濟比重不斷攀升,香港漸由國際貿易中心轉向國際金融中心。

2、香港是服務於內地商品貿易的中轉平臺。

作為自由港,香港主要發揮自身優勢,成為內地聯結東南亞、乃至全球市場的貿易通道與紐帶。

第一中轉貿易占據絕對比重。2005-2015年,香港轉口貿易年均增長9.2%;轉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年均為88.8%;2015年轉口貿易額占總出口比重升至歷史高位98%的水平。在轉口貿易增長帶動下,香港外貿依賴度逐年攀升,從1997-2001年均227.2%升至2001-2011年均319.9%的水平,2015年更達到411.6%,為歷史最高。

第二內地是香港最主要貿易夥伴。2005-2015年,香港向內地出口額年均增速(11%)和自內地進口額年均增速(8.4%),分別高於總出口增速(7.2%)和總進口增速(7.4%),由此,使向內地出口額占總出口比重由2010年的52.5%升至2015年的56.3%,從內地進口額占總進口比重由44.7%升至46.7%,內地成為香港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夥伴。

第三服務於內地的零部件貿易構成貿易增長主要因素。2015年,香港出口至內地的零部件為1703億美元,是2010年1201億美元的近1.4倍,占香港至內地總出口的比重由2010年57.1%躍升至2015年的59.2%;從進口情況來看,香港從內地進口零部件占香港從內地總進口比重由2010年的36.3%躍升至2015年的39.4%,為第一大類進口商品。零部件貿易成為引領香港對內地貿易增長的主要力量,並逐步占據香港對內地貿易的主導地位。香港與內地快速增長的零部件貿易使香港總體貿易結構轉向以零部件為主。1998年,香港出口商品以消費品和半成品為主,2010年,香港零部件出口占總出口40.3%,進口比重升至39.3%;2015年更分別升至42.8%和39.8%,零部件進出口成為香港最主要的貿易品。

第四香港是內地參與東南亞產品內分工體系的重要中轉平臺。從香港中轉貿易對於內地的作用來看,2010年,內地從東亞零部件進口的49.7%、消費品進口的36%、資本品進口的33.2%都來自香港,香港是內地在東南亞地區最主要的零部件、消費品進口貨源地,香港成為內地溝通東南亞產品內分工的主要中轉渠道和平臺。

3、香港是主要展開內地業務的跨國機構集聚平臺。

由於香港毗鄰內地的優越地理位置、以及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大量跨國公司選擇以香港為基地展開面向內地的業務。

第一跨國機構數量不斷攀升。2001年,在港經營的地區總部、地區辦事處和當地辦事處分別為944傢、2293傢和1230傢;到2015年駐港公司總數達到7904傢,總就業達42.2萬人,達歷史最高水平;2016年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分別比上年有所減少,至1379傢和2352傢,地區辦事處由2015年的4106傢增至4255傢。

第二從跨國機構在港所從事的業務領域來看,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業成為最主要的業務領域。2012年50.0%的駐港地區總部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業務,此後緩慢上升,由2014年的51.2%略有下滑,2015年比重降至最低水平49.8%。2012年52%的駐港地區辦事處從事進出口、貿易批發與零售業,2013年上升至53.4%後一直回落至2015年的51.6%。

當地辦事處中,在2012年38.8%的當地辦事處上升到39.0%後平穩地持續瞭一段時間,2014年後開始滑落。此外,專業、商用和教育服務業、金融及銀行業和運輸、倉庫及速遞服務業為各類跨國機構在港的主要業務領域,2015年主要從事四大業務的地區總部占比達87.9%,地區辦事處占比88.9%,當地辦事處占比86.4%。

第三在駐港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中,美國公司最多,日本公司位居其次。2012-2016年美國總部平均占駐港地區總部總數的22.44%,地區辦事處平均占駐港地區辦事處總數的20.78%。

在當地辦事處中,內地公司略微領先,2015年是595傢,占比17.67%,位居其次是日本,占比16.13%,以及美國的當地辦事處占比15.41%。從駐港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所負責的區域市場來看,內地是駐港跨國機構的主要目標市場。

4、香港是國際資金投資內地的重要平臺

早在1970s末,隨著中信在港創建,香港率先成為內地改革開放的 窗口 ,解決經濟建設緊缺的資金與技術問題成為發揮香港作用的重要考慮。

隨著跨國機構在港聚集、以及香港本地資金推動制造業向內地轉移,香港成為內地引進外資的重要平臺。2012年,香港對外直接投資村存量為90100億港元,其中40.7%流向內地,當年FDI流量為2966億港元,向內地投資占總流量的45.8%。

此後,香港對外投資存量投向內地的比重輕微上升後在2013年有所滑落,與此同時發生的是香港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投向內地的比重都開始大幅增加。

2014年香港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66.3%(9620億港元)投向內地,當年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40.5%投向內地。2015年,從對外投資的存量和流量來看,流向內地的資金所占比重均有所下滑。

按香港直接投資在內地企業集團的主要經濟活動分析,2012年信息及通訊業占年底總頭寸的41.8%,其次是投資及控股、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21.7%)及制造業(14.0%);2013年信息及通訊業占2013年底總頭寸的33.7%,其次是投資及控股、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25.3%)及制造業(15.8%)。

2014年信息及通訊業占2014年底總頭寸的29.7%,其次是投資及控股、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24.1%)及銀行(14.0%);2015年信息及通訊業占2015年總頭寸的28.4%,其次是投資及控股、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25.1%)及制造(13.2%)。

5、香港是重要的中資企業籌融資平臺和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90年代初,紅籌和H股上市開啟瞭香港作為內地籌資中心的時代。中國入世、特別是CEPA簽署後,中資企業在香港資本市場加速擴張,香港作為內地籌資平臺的功能被急劇放大。

首先,內地赴港上市企業快速增多且趨於多元化,新上市企業涉及石油、煉油、金融、電信、港口等領域,至港籌資企業的質素有很大程度提高。

其次,籌資規模屢創新高。2006年,H股籌資額達3038億港元,為歷史最高水平,占當年香港主板籌資總額的58.9%;2000-2009年間,中資企業在主板H股年均籌資885億港元,2015年創歷史新高達3304億港元;紅籌股籌資則於2014年達到3649億港元的峰值。

最後,中資企業成為香港證券市場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H股市價總值40967億港元,紅籌股39991億港元,中資股份合計占主板總市值的46.4%;H股成交量46628億港元,紅籌股成交16995億港元,中資股份合計占主板總成交量的53%。

2015年,中資H股和紅籌股合計占到主板總市值的42.2%,成交量合計占到主板總成交量的54%。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改革的推進,香港在人民幣貿易結算、人民幣債券、人民幣流動性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並已成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

可見,香港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搭建起內地與全球市場之間商品和要素流動的渠道及橋梁。

二、 一帶一路 對香港的機遇與挑戰

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暴露出模塊網絡化初興階段國際分工中存在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而中國被鎖定在加工制造環節也面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選擇。

由此, 十三五 規劃以創新理念和體制機制的方式致力於推進內地經濟轉型升級, 一帶一路 建設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東南亞領先的金融與貿易中心,香港有必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正視挑戰,積極參與國傢 一帶一路 建設。

1、香港的優勢

面對國傢展開 一帶一路 這一新型國際合作的戰略,香港作為長久以來內地聯通世界的樞紐,已經累積起顯著優勢。

第一香港位居東南亞核心位置,海陸空交通便利,一邊毗鄰中國華南經濟重心,另一邊輻射東南亞主要經濟體,與這些地區傳統上經貿人文聯系密切,這使香港有條件成為內地與周邊國傢之間的聯結樞紐。

從環境條件而言,香港雖然居住密度高,但城市空間利用高效,便於人員高效流動。香港是全球擁有電訊和互聯網設施最多的城市之一,資訊自由開放發達,便於信息交流。此外,香港提供多層次居住和生活條件,文化包容,有利於吸引高中低層次外來人員。

第二自由、法治與國際化的制度優勢。香港實行自由開放的市場機制,監管原則是不幹預金融市場運作,實施低而簡單的稅制,沒有外匯管制;行政體制高效、廉潔、透明;具有深厚的法治傳統和契約精神,實行判例法,法律和司法體系完善,行政和司法模式貼近發達市場經濟國傢。

此外,香港還是高度國際化的市場,到2016年10月,香港持牌銀行中在香港註冊的有22傢,在境外註冊的134傢;所有認可機構196傢,本港代表辦事處59傢。從香港整個金融體系運作來看,主要是吸收客戶的本外幣存款和銀行同業從境外進行外幣借款,再通過銀行同業市場主要向境外提供外幣貸款,以及為本港客戶提供貸款。

龐大的外幣存貸流量和境外流量,使香港成為重要的國際資金融通平臺。從資本市場來看,2015年香港現貨市場的外地投資者比重仍然達到39%,衍生品市場的外地投資者比重占比28%,其中均主要是外地機構投資者。自由、法治與高度開放,這為香港建構新型金融功能奠定瞭重要的制度基礎。

第三香港金融基礎設施優良、金融體系健全。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香港就開始建設高度現代化的支付體系,借以鞏固作為區內資金及證券支付結算中心的地位。

每年,香港金管局都投入大量資源,致力於建設穩健及高效率的跨幣種、多層面支付平臺,以及涵蓋范圍廣泛的本地及境外系統聯網。目前,香港已建成港幣、美元、歐元和人民幣四個幣種的即時資金清算系統(RTGS)以及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並建立RTGS系統之間,以及CMU系統與區內及國際中央證券托管機構之間的雙邊聯網,包括歐洲清算系統、明訊結算系統等。

近年來還發展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的投資基金平臺,於2012年推出場外衍生工具交易資料儲存庫等。從香港的金融基建來看,主要以遵守相關國際標準及最佳營運手法為目標,並且不斷加強信息披露,以提高運營效率和保障穩健性。2015年,香港還著力完善零售支付基建,以滿足電子賬單及繳費服務、近場通訊流動支付等新興支付需要。

基於穩健、開放、聯結廣泛、監管高效、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基礎設施,香港擁有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每個市場都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這為香港進一步開發國際金融服務功能創造的重要的條件和環境。

第四以維護貨幣和金融穩定為宗旨的高效監管。自1983年以來,香港實行聯系匯率制,維持貨幣和金融體系的穩定、特別是保證銀行體系的穩健,對於聯系匯率制具有關鍵作用。

因此,香港緊跟國際監管規則的最新標準,密切監察銀行信用、流動性及利率風險管理,以及壓力測試結果,並加強對銀行企業及物業相關貸款的監管,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活動,通過更多專題評估配合定期現場審查等監管方法,確保銀行體系具有應付沖擊的能力。

從整個監管體系來看,法規簡明完備,監管機構分工明確、高效透明,監管標準與國際接軌。這些因素推動香港成為亞洲乃至全球最開放,也是國際公認監管最有效的金融市場之一。市場的開放性、流動性和監管效率,使香港具備引入新功能的重要軟實力。

第五 一國兩制 的優越性。香港屬於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香港有可能參與國傢戰略佈局,並從整體利益出發,配合國傢內部轉型升級和外部 一帶一路 推進的節奏,進行協同的市場建設和新型功能開發。

另外,香港與內地在制度和市場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自主性。內地幅員遼闊,產業、地區結構等都存在較大的失衡,難以全盤開放;這使香港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仍然能夠發揮比內地更加自由開放的優勢,一方面助推內地深度融入全球化,另一方面利用開放市場力量消化外部風險和沖擊。

第六香港在生產性服務領域累積起較為雄厚的產業基礎和能力。從生產性服務內部來看,銀行服務所占比重仍然最高,2015年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1.1%;此外,法律、會計、核算等專業服務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1%升至2015年的1.3%。

此外,香港在金融、商貿、專業服務以外的工商業支援服務發展方面,也累積起較大規模,2015年,產值規模占到7.6%,就業規模為7.9%,屬於歷史高位。香港從整體經濟運行來看,已經具備較強的生產性服務供給能力。由此,香港在國際金融人才儲備和專業服務供給方面,不僅相對內地豐富;而且,對高端人才和國際機構的吸引,也具有顯著優勢。這些既有優勢,為香港進一步開發服務於內地的新功能創造有利條件。

2、巨大挑戰

然而,不容覷視,近年來,香港內部結構性矛盾的深化也使經濟、政治、文化各領域形勢越趨復雜,由此帶來參與國傢 一帶一路 建設的嚴峻挑戰。

第一隨著內地開放程度的提高和港航等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香港中轉貿易的優勢逐步流失。近年來,香港港航物流領域相對內地的競爭優勢收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已表現出下滑趨勢。

1990s以來的較長時期,香港都是全球集裝箱吞吐第一大港,2005年被新加坡港超越,2007年被上海港超越,2014年被深圳港超越。而香港港口集裝箱吞吐在經歷2008至2011年間的波動後,開始出現絕對量的下滑,2015年,吞吐量為2007萬標箱,比2011年峰值少瞭431.1萬標箱。

第二香港在服務於內地資本走向國際市場方面的能力累積有限。首先,香港所聚集跨國機構以內地事務和提供流通性服務為主。

2015年,1401傢地區總部中有1137傢負責內地事務,占地區總部數的81.2%;2397傢地區辦事處中有1800傢負責內地事務,占地區辦事處的75.1%。它們在面向內地市場時,主要從事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業的地區總部約占49.8%,地區辦事處占51.6%和當地辦事處占37.7%。其次,香港的服務貿易出口主要圍繞商貿流通。

提供運輸服務和轉手商貿等服務占服務總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62.2%攀升到2004年的65.5%後,持續回落到2015年的49%,但服務於商貿流通仍是香港服務出口的主力。再次,金融服務主要圍繞商貿流通。在貨幣市場,2015年香港所有認可機構的貸款22%流向建造及物業發展和投資,有形貿易、批發零售、運輸等獲得貸款比重為22%,而制造業獲得貸款5%,財務金融公司等獲得9%。

最後,資本市場的首要服務對象是內地。香港股票市場所占比重最高,其中2015年內地企業上市公司數占上市公司總數的51%,市價總值占比62.1%,所籌集資金大量流入內地。

第三人民幣國際化是 一帶一路 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香港作為主要服務於國際資本流入內地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拓展金融服務功能時仍面對較多現實挑戰。

主要包括:首先,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同其他幣種市場類似,在過去的發展中主要服務於國際資本向內地的流動,使之從內向服務功能拓展到雙向服務功能,仍有諸多工作要做。

其次, 一帶一路 建設僅僅處於起步階段,國內資本流向沿線地區還相對有限,在內地向外的投融資業務尚未發展之前,建設雙向服務功能的金融中心存在一定難度。

再次,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從貿易結算、客戶存款等方面,人民幣被持有的動機較強,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推進顯著;然而,近一年以來人民幣趨於貶值,香港的人民幣存款規模顯著下降,離岸市場的高流動性及其對在岸市場的影響,在內地金融改革、市場化改革尚未完成之前,香港都需要通過優化制度設計、加強有效監管來積極應對。

最後,香港自由開放的環境也增大瞭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作為洗錢、逃稅等基地的可能性,繁雜的賬目監管對內地和香港的金融監管等部門提出較大挑戰,特別是兩地監管的協調等。

第四產業結構單一化發展累積社會矛盾。隨著內地開放,香港的傳統優勢產業漸次向內地轉移,從既往的制造業,逐步過渡到當前中低端服務業,香港自身則轉向更單一化的生產性服務。由於金融、貿易等服務業帶來兩極分化現象,尤其以低端化更為嚴重,香港產業結構的服務化轉型埋下瞭社會矛盾的隱患。

制造業的流失使依托於其實現發展的生產性、流通性服務失卻升級根基,中層就業職位的流失使香港本地年輕人難以向上流動。隨著 一帶一路 的推進,香港與內地將在更加開放的水平深化彼此分工協作,而香港再任由產業單一方向轉移,那服務業的空心化或將繼續發展,由此加深香港社會矛盾,影響兩地合作、以及香港參台灣商標註冊查詢與 一帶一路 建設的熱情。

可見,香港在服務於高端生產制造和高技術輸入內地、以及開拓 一帶一路 沿線國傢市場方面尚未形成市場累積,其所能提供的相關服務仍相對有限。

3、必然選桻

作為偏於華南一隅的城市型經濟體,香港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從早期的轉口貿易港,到內地實行計劃經濟時期驅動工業化進程,再到內地改革開放時轉向服務化發展,以及內地入世後通過中轉資金和零部件貿易等助推國傢躋身為全球加工制造樞紐,香港均因敏銳的市場發現能力和彈性的市場運行機制而使自身高效嵌入國際分工體系,並實現持久發展。

自2013年底 一帶一路 共建倡議提出以來,國傢從頂層設計、國際合作協議、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的組織體系、國有企業參與等各層面均大力推進, 一帶一路 建設取得初步進展。就在內地與世界關系又面臨重構的當前時代,香港有潛力適應環境變遷,驅動新一輪的經濟轉型。

第一香港有潛力成為 一帶一路 建設的重要戰略支點。 一帶一路 主要通過六條經濟走廊聯結歐亞,其中既有分工發達的東亞地區,又有工業化遠未完成的中西亞等國,以及局勢動蕩的中東等,這使依據地域特點而差異化的推進 一帶一路 建設確有必要。

從產業和空間的分佈規律來看,一方面,隨著生產規模擴大,中間環節將專業化並獨立出來,產業越先進、成本擔負能力越強,越有可能占據中心城市的空間,關聯產業分佈到周邊;另一方面,受距離因素影響,一國一般較多跟周邊的經濟中心展開經貿往來,由此,這使 一帶一路 的拓展無需各國、各地區平行推進,而是甄別支點國傢和支點城市著力開發,而後依據產業與空間互動特性促進中心與周邊的聯結及分工。

香港在助推內地發展過程中,累積起廣泛的商業網絡和專業服務,並具有健全的市場體系與法律規制,這就使香港在聯結內地拓展 一帶一路 過程中,既需要又可能肩負起重要戰略支點的使命。

第二香港有望轉向雙通道型國際金融中心。在內地改革開放以及東亞生產網絡興起過程中,香港主要扮演商品雙向中轉和資本單向輸入內地的通道角色。隨著 一帶一路 的建設,內地除瞭因轉型升級需要對先進資金和技術繼續有強勁需求外,還將有優勢產能的向外投資。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歷程較短,對外國環境和規則相對陌生,由此需要海外運作平臺提高適應性及進行運營管理;另外,內地軟硬件均得到改善的貿易樞紐的興起,對香港的中轉貨物貿易構成競爭,而依托於高效海關監管等基礎上的供應鏈物流等仍有發展空間。

因此,在 一帶一路 建設的大趨勢下,香港有可能由單通道的國際貿易與金融中心,轉向支撐資本雙向流動的國際金融與貿易中心;特別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需求的攀升,香港可以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第三發展關聯性科技產業集群,以支撐新型服務產業在港聚集發展。在轉型升級乏力的形勢下,香港越來越註重培育和發展創新型科技產業,然而,從數碼港的設立、科技園的建設,以及創新及科技局的正式成立,香港在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方面仍然相對薄弱。

為瞭應對產業單一化、兩極化、空洞化給社會帶來的潛在風險,同時擴大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空間,香港可以從發展關聯性科技的角度,培育高附加值產業,並提供其對所聚集 一帶一路 拓展企業的支撐。由於香港城市空間、人力資源等相對有限,因而關聯性科技產業的選擇並不在多,而在於香港存在一定優勢或培育空間,可深入拓展潛力大的領域,由此主要包括:[1]智慧城市系統。

香港在促使產業、人口、環境高效協調發展的城市系統建設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而 一帶一路 沿線中心城市開發建設的需求強勁,香港有必要總結城市建設經驗,並結合智慧科技,形成智慧城市系統的建設優勢和國際拓展能力,既服務於香港自身城市的重建與活化,又形成產業與科技帶動力強的新型綜合性服務出口產品。[2]金融科技。

作為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主要發展方向的世界城市,香港對金融產業的系統性創新有著巨大的需求,拓展相關技術,既是本地雙向金融服務發展的需要,又有利於培育高科技產業。

第四中資企業在香港經濟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香港經濟每一輪轉型都成長起適應環境變化的新興主導資本,同時,他們也有力推動轉型,如轉口港時期的英資財團,工業化和服務化過程中的華資財團等。

內地改革開放以來,不少中資在港經營,以及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然而他們的功能更主要的是依托香港從國際籌資,向內地投資,以及做中轉貿易等。

在 一帶一路 建設中,中資存在越趨強勁的 走出去 需求,而香港作為較高程度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國內平臺,對中資有較強的潛在吸引力。而具備產能、技術優勢的中資在香港的運作和發展,能夠建構香港的新興功能,以及主導新一輪經濟轉型。

第五創新公共服務供給將助推香港經濟轉型。香港以高效專業服務、規管制度等見長,然後,就目前人力資源儲備,其主要服務於國際資本輸入內地以及中轉貿易,對於開拓新興國際市場、特別是 一帶一路 沿線市場化程度非常低的地區,香港並不具備顯著優勢。

但香港所具備的彈性適應能力,使其有可能順應環境,培育新興服務能力;並且,幼稚產業的興起,在香港 重市場、輕政府 的理念指引下,有賴於公共服務的創新,以起到培育作用。

具體從外部建設而言,包括構建 一帶一路 沿線和內地的商貿聯絡節點及其網絡,深化粵港澳一體化與合作,建立與相關國際組織的合作機制等;從內部建設而言,包括城市空間重構,創新公共服務籌資、組織與監管機制,新興領域的教育開發,以及加強安全保障等。

第六培育具有全球視野、國傢意識、創新思想、開拓能力的年輕人才。香港正處於各種矛盾交錯激化的特殊時期,社會政治形勢復雜,需要更多能深入瞭解全球、內地、及香港的、思維開放年輕人才,推動香港的轉型升級,推動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良性互動。而這個群體的形成,需要以打開視野、引入整體的問題意識、加強在實踐中歷練等方式著力培育。

撰稿單位:香港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撰稿人:張傢敏、洪雯、馬莉莉、陳璇、陳浩天、胡蓉、巫丹

總編審:《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編委會主任 丁俊發研究員

補點料

自2011年起,在中國著名流通經濟學傢、中國物流與供應鏈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原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丁俊發主持下,由吳敬璉、樊綱、馮國經、魏傑等知名經濟學傢擔任學術顧問,並由丁俊發工作室、現代物流報等多傢組織機構、高校、研究機構等共同策劃,並由中國財富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每年一部,總結中國供應鏈發展現狀,精編中國最具競爭力或最具創新能力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經驗,成為推動中國供應鏈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指南。

經《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7)》編委會授權,現代物流報及第一物流網及微信公眾號及網易、搜狐、新浪、百度百傢、今日頭條等自媒體端摘編該書部分精華內容,以饗讀者。同時,也歡迎大傢關註第一物流網微信(cn156news),提供相關優秀企業供應鏈案例,我們將擇優推薦給藍皮書編委會。

(《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7)》主編 丁俊發)

(《中國供應鏈管理藍皮書(2017)》封面)

更多專業報道,請點擊下載 界面新聞 APP

0現代物流報

關註作者已關註 私信

相關文章廣州世界排名大幅上升的三重價值07/12 15:32

酒店收緊取消預訂政策的背後 有著怎樣的明爭暗鬥...曾憲天 · 37分鐘前

共享單車中場酣戰 共贏還是寡頭壟斷?李思 高陽 鄭淯心 · 37分鐘前

表情您至少需輸入5個字發佈

評論(0)



台中商標申請流程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qam071n3v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